国产黄色片在线播放-国产黄色片一级-国产黄色片网站-国产黄色片免费看-青草社-青草热视频

首頁 > 格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詳情
高精尖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支撐中國制造業升級

發布時間:2017-12-22 13:30:12   訪問:1937

  橫在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面前最大的攔路虎,不是資金,也不是政策,甚至不是技術,它只能是一個因素——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
                                                                                                                     ——闞雷 黑派科技聯合創始人
 
  若干年前,我在電影《天下無賊》中看到一個橋段,葛優扮演的黎叔說道:“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當時只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頗具喜劇色彩的段子,如今這個故事在中國卻已然成為現實。拿我曾經接觸過的一千多家傳統企業來說,他們的業務形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沿革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只有一個問題是共性的,就是每一家都跟我抱怨——他們缺人。
   從“缺人手”到“缺人才”
   今天的中國經濟,處于“四個期間疊加”的環境下,即“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以及政府對于國家發展道路的探索期”。這個環境是非常復雜的,沒有國際先例可參照,尤其是對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實體制造業來說,更是面臨著生死挑戰。而橫在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面前最大的攔路虎,既不是資金,也不是政策,甚至不是技術,它只能是一個因素——人。
 
高精尖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支撐中國制造業升級
  
    其實所謂“缺人”,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只是這些企業無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問題時,懵懂之下而使用的一個詞匯。因為“缺人”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過去幾十年里,每家企業每天都認為自己“缺人”,但是今天我們所謂的“缺人”,和過去使用這個詞描述的并不是同一個問題。
   今天中國實體企業真正面臨的危機,不是“缺人手”,而是“缺人才”,尤其是缺“黑科技人才”,即高精尖人才。
   從民國時期開始,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就一直處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尷尬境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打開了廣闊的海外市場,能夠通過國際協作彌補產業結構的失調,中國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才開始真正騰飛。那個時候我們所謂的“缺人”,其實缺的是“人手”,因為當時的中國制造業,只有“造”,沒有“制”,有很多國外的經驗可以學習和模仿,我們只需要一些勞動力填充到每一個崗位當中,從事一些基礎性、模仿性的工作即可。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面可以模仿的對象越來越少,重復性、模仿性的工作也越來越少,實體經濟已經從傳統的加工貿易,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轉化。2016年中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已經是美國的50倍,區塊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過去所有的成功經驗,今天都可能成為制約我們創新的桎梏,而人才儲備,哪怕是一些過去的高端人才,在這些新技術的面前也都可能會從“人才”淪為“人手”。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了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人才成為今天中國實體經濟無法回避的問題。
   我們到底缺哪些人才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從用人端來看,無非要適用、實用、好用、長用(時間)。然而,中國高校教育與企業用人脫軌的沉疴已久,很多老師講授的課程和案例還是來自于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前,在以互聯網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技術爆炸到來之后,我們的教育體系面對新興行業、“黑科技”高精尖領域,人才的短缺更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羈絆。
   面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形勢,我們到底缺少哪些領域的人才呢?
   智能制造領域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行,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智能制造,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出“智造型”人才熱。而伴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來臨,以軟件和數據為核心的虛擬世界與現實制造的融合,已貫穿整個生產和客戶服務價值鏈中,在這樣新的形勢下,制造業從業者要掌握更多的智能制造領域技術,比如數字化工廠的規劃與實施,數字化設計和調試、自動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智能系統和維護技能等。這對新時代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融合性技能,制造業的從業者不再只是熟悉單一門類的專業,而是能將多個學科和專業融合在一起運用,同時還需要具有非常強的學習和動手技能,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比如項目規劃技能、資源整合技能、結構化思維和思維完整性技能等。智能制造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很強的通用技能,比如判斷性技能、能動性技能、靈活性技能、協作性技能等,也要兼具很強的專業性技能,比如精益化技能、信息化技能、自動化技能等。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發展智能裝備,最終實現智能生產,大范圍地優化和提高生產效率。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的人才培養與市場崗位對接標準正悄然發生變化。2017年國家教委、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里面提到中國2014年制造業總人數5243萬,2015年十大制造行業總人數3206萬,2025年需求6192萬,人才缺口2986萬。這意味著2025年中國制造業將面臨無才可用的尷尬境地,對“智造型”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
   區塊鏈領域
   達沃斯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曾提到,自蒸汽機、電力和計算機發明以來,我們又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革命,而區塊鏈技術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區塊鏈在能源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設備互信、信息存證、供應鏈管理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而隨著區塊鏈技術成為各大行業巨頭研究的重點,對于區塊鏈人才的爭奪也開始日趨激烈和不斷升級。由于區塊鏈技術本身誕生的時間并不久,因此即使放眼全球,區塊鏈人才也是相當匱乏的。而各巨頭如果希望能夠在區塊鏈技術上異軍突起,必然需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支撐,這導致各大公司關于區塊鏈的人才爭奪進入白熱化。即使這樣,國際巨頭在區塊鏈人才的招聘上也是非常困難,尤其是既熟悉實體經濟又懂區塊鏈技術的跨界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從國際上來看,耶魯、沃頓、哈斯這些頂尖的國際商學院,都相繼開設了區塊鏈相關課程。2017年9月,清華大學也成為國內第一個開設區塊鏈學分課程的大學。但是這種漫長的培養機制,遠遠無法滿足國內的區塊鏈人才需求。工業區塊鏈、農業區塊鏈等與實體經濟相關的交叉領域同樣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這個問題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成為中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巨大阻礙。
   人工智能領域
   在互聯網圈子里,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人才熱不僅在中國有,在美國亦是如此,硅谷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博士生,一畢業就能拿到年薪20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谷歌、臉書和微軟都在用極高的薪金挖人。
   然而這些人才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據統計,國內人工智能的人才供求比例僅為1∶10,中國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應該說只有解決了人工智能的人才瓶頸,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彎道超車才有可能。
   大數據和云計算
   云計算和大數據也是當下非常熱門的話題,它們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勢沖擊著所有行業,包括傳統的IT企業。根據全球知名職業人士社交網站Linkedln公布的數據,2015年最受雇主喜歡,同時最炙手可熱的技能中,“云計算”排名第一,“數據分析”位列第二,顯示了這兩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熱度。中國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人才缺口高達百萬級,許多企業輕易便能開出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高薪,到處尋找精通云計算或者數據分析的人才。據調研公司IDC分析,到2018年,僅美國就有18.1萬個深度數據分析師的角色空缺,同時,國內大數據權威專家估測,在5年內,大數據人才缺口將達到130萬左右,云計算人才缺口將更大。而對于與實體經濟結合的工業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國內的人才可能無法用“缺口”來形容,只能用“空白”來描述。
   高精尖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是關鍵
   中國的產業升級已經迫在眉睫,實體經濟走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必然趨勢,我們越來越需要將大量的高精尖科學技術引入實體經濟當中,這個過程離不開高精尖“黑科技”人才的支撐。
   而傳統實體企業的體制、運營方式和思維理念,都與高精尖人才的工作習慣存在一定沖突,通常這些企業不是“招不到黑科技人才”,而是“留不住黑科技人才”,即便花了大價錢從外部引進了高精尖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也很快會被實體企業落后的體制文化擠壓、被迫緘默甚至出走。因此,實體經濟要發展,要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就必須能夠對高精尖人才“引鳳筑巢”,就必須要先從增強實體經濟的軟實力入手,從根本上改變實體經濟中落后的文化因素,不再是強迫高精尖人才適應實體企業,而是實體企業要主動變革,為高精尖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環境。
   單單靠從外部引進人才,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自行培養大量的“黑科技”人才。在這個時期,政府充當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高精尖人才對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都是必爭資源,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強高精尖人才部門與實體企業的聯動,以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為導向,完善高精尖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機制。政府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高精尖人才引進發展資金,用于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和技術團隊。對新引進的智能制造、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急需人才,政府應該給予適當補貼,為其提供子女入學、住房保障、醫療保健和創新創業等服務。鼓勵和協調實體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建立高精尖人才培養基地,調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形成“產學研用”聯合高精尖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同時,對于高精尖領域緊缺技術工人和基層勞動者的問題,應該以骨干職業學院(校)為基礎,加強新技術工人的培養、培訓。為中小企業提供高精尖領域技能培訓課程、技能鑒定、碩博研究生再培訓機會服務。
   對于中國高校來說,轉變思想,解放體制,為實體經濟培養更多更實用的高精尖人才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過去我們的高校重科研論文、輕人才培養的傾向非常嚴重,學術論文追求標新立異,人才培養卻內容、思路陳舊。如何讓高校教育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培養出更多的高精尖創新型人才,為中國實體經濟輸送年輕的血液,也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首先,高校應該更加擁抱前沿技術,為在校生引入更多新技術相關課程,如人工智能、區塊鏈、VR/AR、工業大數據等。原因在于,一方面人才市場需求量極大,另一方面學生也有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國內高校往往無法提供相應的課程體系,學生只能自行碎片化學習,或者去良莠不齊的社會培訓班進修,這對于高校教育資源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其次,高校可以學習德國的雙元體制,與一些高精尖企業建立聯合培養關系,與企業共同設立培養體系和計劃,也可以與企業聯合舉辦一些高精尖技術領域的大賽,高年級學生可以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另一部分時間深入企業一線學習前沿知識,保證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研究能力“高精尖”,動手能力也要“高精尖”。
   最后,高校應該更多地開門辦學,除了邀請傳統的知名學者、企業家,也可以多邀請一些高精尖、黑科技領域的一線人才來學校開設沙龍、交流會、選修課等,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一些“黑科技”創業項目的體驗中,讓學生獲得最前沿的視野和最實際的能力,滿足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
   讓“黑科技”人才涌現
   實體經濟是中國實現大國崛起的主戰場,而讓高精尖的“黑科技”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是這一場戰役的關鍵。人才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源,是更多地流向虛擬經濟,還是流向實體經濟,最終只能取決于市場,取決于哪一方能夠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我們與其抱怨“缺人”,不如從自身出發,轉變思想,為中國實體經濟建立全新的文化和軟實力,讓高精尖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下、放得開”,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行業獲得更多的“黑科技”血液,推動整個中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原標題:高精尖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支撐中國制造業升級)